有學員問我:
怎么才能用便宜的工資,招到能力強又穩定的員工?
我說,這是一個不可能三角。
什么叫不可能三角?
不可能三角,是由200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,美國經濟學家保羅·克魯格曼提出的理論。
他說,在1)獨立的貨幣政策;2)資本的自由流動;3)匯率的穩定 這三個目標中,一個國家或地區最多只能實現其中的兩個,三者不可能同時出現。
這里面有三層含義:
1、要保持資本自由流動和貨幣政策獨立性,那就必須犧牲匯率的穩定,采用浮動匯率制。
2、要保持匯率穩定和貨幣政策的獨立性,就必須限制資本的自由流動,實行資本管制。
3、要保持資本自由流動和匯率穩定,就必須放棄貨幣政策的獨立性。
既要貨幣政策的獨立性,又要維持匯率穩定,又要資本的自由流動,這就是不可能三角。
不可能三角在生活中隨處可見。
比如,在項目管理中,既要保證項目的質量,又要追求最高的效率,還要實現最低的成本,這就是一個不可能三角。
回到一開始的問題:
怎么才能用便宜的工資,招到能力強又穩定的員工?
這也是一個不可能三角。
員工的能力、員工的穩定性、便宜的用人成本,這三個目標你最多只能實現兩個。
比如,你想要員工的穩定性,來了之后最好幾年都不跳槽,又想要便宜的用人成本。
那么你想象一個場景,假如你招了一個很便宜的員工,有可能他的能力很強但是他自己并不知道。
這個時候,你可能會享受一段時間紅利,因為你用低成本用了一個高能力的人。
但是市場的信息是流通的,能力強的人會逐漸知道,我在市場上其實有更高的定價。
然后,他就會去要求你:要么給我漲工資,要么我就去別的公司。
你如果想要留住這個員工,想要他的能力,又想要他的穩定,那你就要付出更高的成本。
如果你就想要低成本,不給他漲工資,那他在你這里就干不長久,你就損失了穩定性。
如果你想要低成本,和穩定性,那你勢必招不到能力強的員工。
這就是不可能三角。
我平時收到的很多問題,其實本質上都是不可能三角。
比如有一次,一位同學問我:潤總,我如何才能像華為一樣成功?
我說,我對華為的了解很淺薄。但據我所知,華為的成功,是和以下幾點分不開的:
1)只占公司1%股份的任正非,用夢想和利益團結了一大批員工;
2)然后共同選擇了一條長長的、厚厚的、濕濕的雪道;
3)開始艱難地推動雪球,并堅持把每年收入的10%投入研發,滾大雪球;
4)他們就這樣艱苦地推動了32年,以奮斗者為本,以用戶為中心;
5)然后上天決定,在上百個關鍵時刻,都撒上了一些運氣;
6)最終,這個團隊走到了今天。
這位同學一聽,皺起眉頭。非要推動32年嗎?這個時代,有更有效的辦法吧?小米不是創業9年,就成為了世界500強嗎?
我說,我對小米也了解一點。據我所知,小米的創業,其實不止9年。
1)1992到2007年,雷軍做金山軟件,積累了16年的軟件經驗;
2)2007到2010年,雷軍做天使投資,積累了3年的資本經驗;
3)2010到2019年,雷軍做小米科技。雖然只有9年,但他每天睡4-5小時,被稱為勞模;
4)小米的成功,你看上去是9年的薄發,但卻是即便勤奮如雷軍,也必須經歷的30多年的厚積。
他說:可是,那馬云呢 …… 馬云就說自己不勤奮,但是馬云不是更成功嗎?勤奮,不如選擇重要吧……
聽到這里,我們有必要停下來,重新審視他最開始的問題。
他的問題真的是“潤總,我如何才能像華為一樣成功”嗎?
華為成功的路徑他嫌長,小米成功的路徑他嫌累。他想要的不是成功的“路徑”,而是成功的“結果”。
既要路徑短,又要不辛苦,還要大成功,這是不可能的。
再比如:
我家里沒什么資源,成績也不出眾,現在年紀也不小了,讓我努力我也努力不起來了,潤總,我這樣的人怎么才能獲得成功?
我沒什么資源,我怎么能在一年的時間里,掙到1000萬?
我怎么用20萬的成本招到價值100萬的主播?
……
你看,這些問題的背后,其實都是不可能三角。
既要…又要…還要…這是不可能的。
歸根結底,這些問題其實都是在問:潤總,我如何不勞而獲?
這個世界上,很多事情都是不可能三角。
項目管理中,高質量、高效率、低成本,不可能同時實現。
招聘員工時,能力強、成本低、還穩定,不可能同時實現。
投資中,短周期、高收益、低風險,不可能同時實現。
事業上,路徑短,不辛苦,大成功,不可能同時實現。
……
你必須要在其中做一些取舍。
否則,就是在要求不勞而獲。